內容提要: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低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新課程理念,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而高段教學中,由于知識點的增加、知識的難度變化大等原因,往往在教學中還停留在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中通過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在課堂教學中要給每個孩子提供“說”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大膽質疑;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具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等多種手段,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使學習活動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喚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得主動、學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我學會”到“我會學”的轉變,從而不斷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素養。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學生一旦對一種事物產生了興趣,釋放出的能量是無窮的。但隨著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的變化,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解決數學的能力、學生的數學素養等卻在不斷退化。隨著新課程的改革,一、二、三年級的低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新課程理念,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充分利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而高段教學中,由于知識點的增加、知識的難度變化大等原因,往往在教學中還停留在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這種現象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得到解決,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素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一、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與知覺聯系起來的愉悅和寬松的情緒,對學生的認知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的組織作用。教師一走進教室就把笑臉給孩子,這就為創設一種師生心理相融、合作交往的課堂氣氛創造了條件。美國心理學家文伯特的“體態效應”研究表明:人獲得信息7%來自文字,38%來自語言,55%來自面部的表情。在課堂中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逼真的動作、一個贊美的眼神、一句溫暖體貼的話語等,都會激活學生的認知活動,在課堂教學中讓每一個孩子體驗到快樂,才能主動地探究學習,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二、在課堂教學中要給每個孩子提供“說”的機會 “在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中,聲音思維占據著主導地位?!钡S著學生年齡特點,越到高年級,上課舉手發言的同學越少,即使回答問題聲音也非常小,難道學生真的就不愿意說嗎?其實不是,這是由于教師長期教學而引起的,你可以觀察一下,現在有許多公開課、觀摩課,教師提問絕大部分都只抽優秀學生回答問題,對其他學生擔心,生怕回答不好而影響上課。實際上“尖子生”之所以成為學習上的“尖子”是他們進行著“成功→興趣→更大成功→更大興趣”的體驗,部分學生之所以不喜歡數學,是他們進行著“失敗→缺少興趣→更大失敗→更缺乏興趣”的惡性循環,讓更多的學生喪失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眼光不能只停留在好學生身上,只有讓更多更好的孩子在長期的教學中來不斷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創造說話的機會,注意交給說話方法。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說起來。如在教學對稱軸時,我出了一個判斷題:“圓的對稱軸是圓的直徑?!碑敃r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是對的,這時有個同學站起來說是錯的,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時教室像炸開了鍋,我就讓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這道題目在學生的相互質疑、互相辯論中得以順利解決。其次,教師要多用簡潔而富有激勵性的語言“你講得真好”、“你真聰明”、“這個見解很獨特”或“不要緊,慢慢說”等給予學生評價,鼓勵學生“別出心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大膽質疑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自疑問和驚奇而始,如我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讓學生說任意整數,我能馬上判斷這個數能否被3整除,這下學生的興趣可來了,紛紛舉手提出數,我一一作了正確的判斷,并讓學生馬上計算驗證都是正確的,使學生感到莫明其妙,有的同學迫不急待地說:老師快告訴我們吧!你有什么絕招!我便因勢利導,讓學生帶著熾熱的追求進入了課堂教學,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掌握知識牢固。
在新課程改革教學中,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和兒童的思維特點,提出新穎、有吸引力的問題外,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膽地提出疑問,而現在在高年級有許多同學從不問老師,為什么呢?因為他根本不會質疑,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我認為應該做到:加強學生生活知識積累、讓學生善于思考,產生疑問;讓學生敢想、敢做,大膽質疑;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相互信任,善于交流合作,解決疑問。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每個同學手中都拿了一個圓,我于是說:同學們,你想學習圓的什么知識?于是同學們紛紛舉手,提出了許多自己想學的問題,我一一羅列在黑板上,又讓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讓同學們自己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同學們興趣盎然,很快就解決了自己想學的知識。
四、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新課程標準》在數學的地位中明確指出“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倍F在的學生,想象力不夠豐富,究其原因有:(1)學生的惰性思想嚴重。(2)學生對數學缺乏興趣。(3)教師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沒有給學生提供機會。(4)學生不愿想、不會想、也不敢想。試想,一個同學連想象力都沒有,他怎么能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呢?在教學中讓學生產生想象和猜想,對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再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得到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我在教學了長方體、正方體及圓柱體體積公式(都可以用V=Sh)后,我讓學生猜想:圓錐體體積公式是否也能用V=SH呢?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運用類比、概括、抽象等知識去發現、想象、猜測……最后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從而解決學生在計算圓錐體的體積時為什么要乘以 。
五、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具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 隨著現代技術教育的普及,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編制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課件、錄音等,通過圖像的形色、聲光的動態感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而讓學生真正動起來,還應該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數學實驗中去。我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變化”時,讓每個學生做了幾個相同的長方體,剛上課,我就讓學生分小組玩已做好的長方體,五分鐘后,我向每個小組發了一張紙條,上面寫到:“你們小組通過玩,發現了什么問題?請展開討論?”剛開始,有部分同學不知道干什么,通過討論后,學生發現的長方體的拼和截引起表面積的變化越來越多,最后在同學們的匯報中,學生自己歸納出六種變化情況。這樣,班上的同學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掌握了知識、突破了重、難點,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松。
在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真正實現我要“動”、我會“動”、我想“動”。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后問學生:自行車車軸裝在什么地方?為什么?如果老師請你設計一輛專門用來爬樓梯的車,你有信心嗎?學生后來拿出了許多很有創意的設計交給我,我覺得同學們真的太聰明了。學生只有通過“實踐——學習——再實踐”的過程,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對數學產生興趣。
新課程改革實施幾年了,我們高段教學的教師、高年級的學生準備好了嗎?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真正把課改精神貫穿于高段教學中,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通過多種途徑,使學習活動真正“活”起來、“動”起來,喚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得主動、學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我學會”到“我會學”的轉變,從而不斷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