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group id="aiape"><small id="aiape"><pre id="aiape"></pre></small></optgroup>
<span id="aiape"></span>
      1. <optgroup id="aiape"><em id="aiape"><del id="aiape"></del></em></optgroup>
        <optgroup id="aiape"><em id="aiape"><pre id="aiape"></pre></em></optgroup>
        1. 今天是:  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站內搜索:    
          省市法規
          四川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2015年修訂)
          發布單位:德陽市實驗小學    發布人:楊文旻    作者:楊文旻    日期:2016-08-15     瀏覽次數:7497

           四川省教育廳關于印發《四川省義務教育

          課程設置方案(2015年修訂)》和《四川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方案(2015年修訂)》的通知

          川教〔2015〕41號


              各市(州)教育局:

              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省教育廳于2006年印發了《四川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試行)》和《四川省義務教育階段地方課程實施方案(試行)》;2007年,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和《教育部 國家體育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意見》,省教育廳按要求增加了體育課時,相應調減學校課程課時,并印發了《四川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修訂稿)》,符合素質教育和時代要求的課程教材體系不斷完善。經過八年的實踐探索,各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效顯著,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得到落實,學生素質得到普遍提升。

              課程設置方案必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根據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四川省委十屆四次、五次會議精神,按照國家和我省教育中長期規劃綱要、《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等文件要求,在總結我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基礎上,省教育廳對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及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方案進行了必要的調整?,F將調整后的《四川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2015年修訂)》和《四川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方案(2015年修訂)》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四川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2015年修訂)》和《四川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方案(2015年修訂)》從2015年秋季開始實施。各地要認真總結實施中的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研究分析實施中的困難與問題,并將情況及時報教育廳基礎教育處。

           四川省教育廳       

          2015年5月12日     




           

          四川省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方案(2015年修訂)


              根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教基二〔2011〕4號)、《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教基二〔2014〕4號)及《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教基〔2001〕28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培養目標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意識、生態文明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審美情趣;具有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具有中華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國際視野;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課程設置的原則

          (一)均衡性原則

               根據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要求,均衡設置課程。各門課程比例適當,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及總課時數和課時比例嚴格控制在國家規定的范圍之內;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成長的需要和認知規律,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對新型人才的要求,課程門類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步增加。

          (二)綜合性原則

              注重學生經驗,加強學科滲透,強化實踐育人、綜合育人。各門課程應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現象。

              設置綜合課程。一至二年級設品德與生活課,三至六年級設品德與社會課,一至九年級開設相應的綜合性地方課程,旨在根據學生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把課程內容逐步從家庭擴展到學校、社會,使之生活經驗不斷豐富,社會性逐步發展。三至六年級設科學課,旨在從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精神。

              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發展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并逐步形成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三)選擇性原則

              統籌安排綜合實踐活動與地方課程、學校課程課時,必須為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留有一定課時,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學生的適應性。學校應根據本校實際,適應學生個性化需求,開設特色學校課程,增強課程對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努力辦出特色,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在達到九年義務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農村普通初中試行“綠色證書”教育,形成有農村特點的學校課程結構。城市普通初中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三、課程設置安排

          (一)各學年教學時間安排

              全年52周:教學時間39周,寒暑假、國家法定節假日13周。

              各學年39周教學時間安排:一至八年級每學年上課35周,復習考試時間2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由學校視具體情況自行安排,如學校傳統活動、文化節、運動會、遠足等。九年級全學年上課33周,復習考試4周(初中最后一年的第二學期畢業復習考試時間增加2周),學校機動時間2周。

          (二)每周活動總量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學。一、二年級周活動總量26課時;三至六年級周活動總量30課時;七至九年級周活動總量34課時;每課時以45分鐘計。

          (三)課程計劃表


          四川省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表(2015年修訂)

           

          總課時

          品德

          品德與生活(社會)

          2

          2

          2

          2

          2

          2

           

           

           

          420

          思想品德

           

           

           

           

           

           

          3/2

          2

          3

          257

          語文

          8

          8

          7

          7

          6

          6

          5

          5

          5

          1985

          數學

          4

          4

          4

          4

          4

          5

          5/4

          5 /4

          4

          1323

          外語

           

           

          2

          2

          2

          2

          3/4

          3 /4

          3

          623

          歷史與社會

          歷史

           

           

           

           

           

           

          2

          2

          2

          206

          地理

           

           

           

           

           

           

          2

          2

           

          140

          科學

          科學

           

           

          2

          2

          2

          2

           

           

           

          280

          生物

           

           

           

           

           

           

          2/3

          2

           

          157

          物理

           

           

           

           

           

           

           

          2

          3

          169

          化學

           

           

           

           

           

           

           

           

          3

          99

          體育與健康

          4

          4

          3

          3

          3

          3

          3

          3

          3

          1009

          藝術

          音樂

          2

          2

          2

          2

          2

          2

          1

          1

          1

          523

          美術

          2

          2

          2

          2

          2

          2

          1

          1

          1

          523

          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

          信息技術

           

           

          1

          1

          1

          1

          1

          1

          1

          243

          勞動與技術教育

           

           

           

           

           

           

          1

          1

          1

          103

          地方課程

          3

          3

          3

          3

          3

          3

          4

          3

          3

          974

          學校課程

          1

          1

          2

          2

          3

          2

          1

          1

          1

          488

          周總課數(節)

          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學年總課時(節)

          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書法

          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中,要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開展書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級的語文課程中,每周安排一課時的書法課;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藝術)等課程中,要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書法教育。義務教育一至二年級、七至九年級由各地從語文、美術等課程中每周安排一課時的書法課。

          晨(夕)會

          每天20分鐘。

          大課間體育
          活動、眼保健操

          每天上午安排25-30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沒有體育課的當天下午安排1小時集體體育鍛煉;每天上、下午安排眼保健操各1次,每次5分鐘。

           

          說明:表中的“x/y”表示單周上x節課,雙周上y節課。如“4/3”表示單周上4節課,雙周上3節課。

          四、課程設置說明

              1.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國家規定的必修課,其主要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等。其中,信息技術教育根據教育部的要求,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從三年級開始單獨開設,每周1課時;勞動與技術教育從七年級開始開設,每周1課時;其他內容統整到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中學習。各地應根據省教育廳的有關要求開足開好,課時必須得到保證,不得擠占或挪用。

              2.地方課程由省教育廳根據教育部關于地方課程管理與開發的指導意見統一規劃(見《四川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方案(2015年修訂)》);學校課程由學校根據《四川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意見》(川教〔2010〕120號)開發與管理。

              3.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各門課程普遍增加了實踐活動。學校在做學年教學安排時,應根據活動的性質和內容,統籌合理安排;各門課程均應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增強學科育人功能,全面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著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4.一至九年級設置體育與健康課。體育與健康課程應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強調實踐特征,注重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引導學生掌握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強學生的體能,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為學生終身參加體育鍛煉奠定基礎,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國防教育以及綜合實際活動中的小學勞動教育等專題教育主要安排在地方課程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內容主要滲透在相關學科和活動中進行,也可以利用地方與學校開發或選用的課開設專題教育活動。

              6.小學開設外語的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從一年級開設外語,其課時從學校課程安排的課時中解決。

          初中階段開設外語課程的語種,可在英語、日語、俄語等語種中任選一種。外國語學?;蚱渌袟l件的中小學??梢蚤_設第二外語。

              7.遵循學生的發展的規律,根據需要,學科課程可以進行開設長短課時的探索,如小學英語可以30分鐘為1節課。

           

          四川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方案(2015年修訂)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深化教育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的新論斷、新要求,進一步完善我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體系建設,根據國家和我省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11〕17號)、《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通知》(教基二〔2014〕4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課程目標

          (一)管理目標

          1.建立科學、規范、有序的地方課程開發、管理機制,增強與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的銜接與聯系,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

          2.充分反映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消防教育、防災減災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廉潔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國防教育、四川的經濟社會發展教育、鄉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內容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地方課程,構建具有四川特色的義務教育地方課程體系。

          3.優化義務教育課程結構,整合課程教學資源,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教育質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4.加強我省研究、開發基礎教育課程的隊伍建設,提高我省地方課程建設能力。

          (二)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形成健全人格和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強化安全意識,培育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加深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理解,幫助學生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學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社會。

          2.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初步形成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態度、社會意識和法治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開拓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促進學生對四川歷史和省情的了解,讓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四川,增強學生振興四川的責任感、使命感。

          二、課程設置

          (一)課程設置原則

          1.發展性原則。地方課程要以學生發展為本。設置課程門類和安排教學內容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成長的需要、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課程內容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

          2.整合性原則。按照《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通知》的精神,開發我省地方課程資源,重視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關內容及國家有關部委文件要求開展的專題教育進行整合和落實。

          3.地域性原則。地方課程的設置應適應我省社會經濟發展和學生現實生活的實際需要,充分反映四川的歷史和現狀,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體現我省的地方特色。

          (二)課程設置

          我省地方課程共設置“生命·生態·安全”、“家庭·社會·法治”和“可愛的四川”等課程,并使用相應的教材。各課程安排及課時如下表:

          四川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計劃表

                                    年級

          課程

          生命·生態·安全

          3

          3

          3

          3

          3

          3

          2

          1/2

          1/2

          家庭·社會·法治

           

           

           

           

           

           

           

          2/1

          2/1

          可愛的四川

           

           

           

           

           

           

          2

           

           

           

           

           

           

           

           

           

           

           

          注:1.表內數字為周課時數;2.表中的“x/y”表示單周上x節課,雙周上y節課。如“1/2”表示單周上1節課,雙周上2節課。

          我省地方課程共安排974課時,占義務教育階段總課時的10.23%。

          (三)課程內容

          1.生命·生態·安全

          “生命·生態·安全”課程的總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個體生命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學會安全生活、健康生活、智慧生活、和諧生活,提升學生的生活品質和生命質量,逐步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取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命·生態·安全”課程的內容安排: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含消防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態文明教育、防災減災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國防教育等專題教育內容貫穿九年義務教育的始終,并在一至六年級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廉潔教育、勞動教育等,七至九年級進行禁毒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性健康教育等。

          “生命·生態·安全”課程各學段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確定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認知水平和教育規律,保證各個學段的教學循序漸進、有機銜接。

          2.家庭·社會·法治

          “家庭·社會·法治”課程的總目標是:學習家庭、社會、法治的相關知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學生法治觀念,培養學生愛家庭、明禮儀、親社會、守法紀、重廉潔的情感,增進學生家庭責任感、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家庭·社會·法治”課程的內容安排:以家庭教育、社會實踐、法治教育為重點,整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和廉潔教育等專題教育內容。具體教學內容應結合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選擇源于學生生活、利于學生發展、與現代社會發展趨勢有關的內容。

          3.可愛的四川

          “可愛的四川”課程的總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四川厚重的歷史和燦爛文化,了解四川是一個多民族的大省,各民族團結和諧、共同努力創造了四川今天的輝煌,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民族團結的情感,增強學生振興四川、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可愛的四川”課程內容安排是:四川的沿革、四川近現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四川的社會經濟發展、四川的地方文化特色、四川的民族及民族團結、四川的地理環境、四川的旅游資源和有關鄉土教育等。

          三、地方課程管理要求

              四川省教育廳是四川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的主管單位,負責地方課程的規劃、管理和地方課程教材審定。各市(州)、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要按照省教育廳制定的“地方課程方案”及其設置的各課程的“指導綱要”要求,指導區域內學校認真貫徹落實。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和管理,在建立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機制,加強地方課程教師配置和教師隊伍建設,加大地方課程實施的經費、設備設施投入等方面提供保障。

              各級教育科研機構要進一步加強地方課程教育教學研究,落實專人負責地方課程教學研究,有效組織地方課程教學研究活動,加強地方課程資源建設,發現、分析地方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

              全省各中小學校要按照《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通知》要求,依法實施教學管理,全面落實地方課程計劃,開足開齊課程,保證地方課程的教學質量。要成立地方課程教研組,開展形式多樣的、有效的校本研修活動,不斷改進教學手段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努力提高地方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課程資源系統,積極爭取社區、學生家長等有關方面的支持。    

          四、地方課程的實施與評價

          (一)地方課程的實施

          地方課程是必修課程,各地要將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的實施、學校課程的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教學方式的變革,注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生活中學習,增強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要統籌配置教師資源,專、兼職結合,合理安排,以保證地方課程的教學師資,要鼓勵教師承擔地方課程的教學工作。要加強地方課程的教師培訓,在省級骨干教師培訓的基礎上,各市(州)要組織實施地方課程教師的全員培訓,做到不培訓不上崗。各地要充分利用高校專家、優秀教研員和骨干教師資源,建立地方課程實施支持小組,切實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省、市(州)、縣(市、區)教育科研機構要進一步加強地方課程教學研究與管理,建立并完善多級教研網絡,對學校進行指導。要切實研究解決地方課程實施中的問題,不斷提高教師課堂教學實施能力。要搭建地方課程教師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通過開展賽課、說課、教學案例評選、教學論文評選等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教師的學習和交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要加強校本研訓,鼓勵教師反思和同伴互助,研究解決自身教學中的問題。

          (二)地方課程的督導評估和評價

              加強對地方課程實施的督導評估。要將地方課程改革作為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定期開展視導和檢查,并把地方課程實施情況列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的工作考核內容。對地方課程的督導評估要以落實本方案、開足開齊課時、加強地方課程師資建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等為重點,以督促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落實地方課程計劃,切實開好地方課程。要把地方課程的教學作為教師考核、評聘和晉級的重要內容。

              建立以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地方課程評價機制??刹扇】荚?、考查、演示、競賽、成果展示、論文、檔案袋等多種評價方式,評價方法要多樣化;要重視對地方課程實施中的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提高,更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發展,要采用多種評價手段方式全面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發展。要積極探索便于教師使用和利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自評和互評的評價方法,提高地方課程評價的有效性。

              要全面評價地方課程教師的工作,以調動地方課程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要在津貼待遇、晉級、評優等方面同等對待地方課程任課教師;要大力表彰在地方課程教學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集體和優秀個人,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和引領作用。

          五、加強對地方課程資源建設和教學研究

              完善有四川特色的地方課程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以科學精神不斷地進行探索、創新。省教科所要與相關出版社、高校、市(州)教科所、學校一道,加強地方課程資源建設。要建立四川省義務教育階段地方課程網絡交流平臺,不斷豐富網絡教學資源,使之成為教師跨區域、跨時空學習、交流的媒介,逐步實現地方課程教師的網絡培訓和網絡研究,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支持。要加強四川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基地校建設,充分發揮基地校的輻射和帶動作用,總結推廣基地學校地方課程實施中的經驗。省教科所要聯絡有關師范院校、組織各級教育科研部門與學校、教師一道對實施中的問題進行研究,發揮專業引領作用。教科研人員要經常深入教學第一線,了解地方課程實施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廣泛征求師生對地方課程的意見和建議,為進一步完善我省地方課程體系、豐富我省地方課程的內容,提供科學依據。

          99热只有精品